击穿电压值的含义: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是指在标准测试条件下,油样发生绝缘击穿时的低电压值,单位为千伏(kV)。该数值直接反映油样的绝缘强度,数值越高表明油的绝缘性能越好。按照电力行业标准,新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通常不低于 35kV,运行中的变压器油根据设备类型不同有不同要求,一般不应低于 25 - 30kV。单次测试的击穿电压值需在仪器显示的误差范围内(通常 ±1kV)才有效,超出误差范围的数值应视为异常,需重新测试。
平均值计算与有效性判断:为减少测试误差,通常对同一样品进行 5 次平行测试,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计算平均值时,需先剔除明显异常值(与其他值偏差超过 20% 的数据),若异常值超过 2 个,则需重新采样测试。5 次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 10%,否则表明测试过程存在问题,需检查仪器状态、油样质量或操作规范性。平均值达到或超过对应标准值的油样为合格,低于标准值则需采取处理措施。
击穿现象的辅助判断:测试过程中观察击穿现象有助于辅助判断油质问题。若击穿时火花集中、声音清脆,多因油中存在固体杂质或水分;若击穿电压波动大且伴随持续放电声,可能是油中含有较多气泡或乳化水;若多次击穿位置固定,需检查电极是否清洁或油杯是否存在污染。记录击穿发生时的电压上升阶段(初期、中期或后期),能为分析油质缺陷类型提供参考,例如早期击穿多与严重污染有关,后期击穿则表明油样绝缘性能相对稳定。
油样自身因素:油样中的水分是影响击穿电压的关键因素,即使微量水分(如含水量超过 30ppm)也会显著降低绝缘强度,导致测试值偏低。油中的机械杂质(如金属微粒、纤维杂质)会成为电场集中点,引发局部放电,降低击穿电压。油样氧化程度也会影响结果,氧化生成的酸性物质和油泥会破坏绝缘性能,使测试值随氧化加深而逐渐下降。此外,油样中的气泡会因介电常数差异形成电场畸变,导致击穿电压降低。
测试条件因素:电极间距不符合标准(偏离 2.5mm)会直接影响测试结果,间距过小会使击穿电压偏高,间距过大会导致电压偏低。升压速率过快(超过 3kV/s)会使击穿电压测量值偏高,过慢(低于 2kV/s)则会偏低,需严格控制在标准速率范围内。测试环境温度超出 10 - 35℃范围时,每偏离标准温度 10℃,击穿电压可能变化 5% - 10%,高温会导致电压降低,低温则可能使电压略升。油杯和电极清洁度不足会引入杂质,导致测试值波动或偏低。
仪器状态因素:高压??槔匣岬贾率涑龅缪咕认陆?,使击穿电压测量产生偏差。电极表面磨损、氧化会改变电场分布,影响测试重复性。仪器接地不良会引入干扰信号,导致电压示值不准确。未定期校准的仪器可能存在系统误差,使测试结果整体偏高或偏低,因此必须确保仪器在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新油验收与质量控制:在新变压器油入库或注油前,需用耐压测定仪进行检测,只有击穿电压达标(≥35kV)的油品才能投入使用。通过对比不同批次新油的测试结果,可评估供应商产品质量稳定性,对连续两批不合格的油品应暂停采购并追溯原因。储存过程中需定期抽检,若击穿电压下降幅度超过 5kV / 半年,需检查储存容器密封性,防止水分和杂质混入。
运行中变压器油的状态监测:定期对运行中的变压器油进行耐压测试,是判断设备绝缘状态的重要手段。建立油样测试结果台账,绘制击穿电压变化趋势曲线,若发现数值持续下降(每月下降超过 2kV),需结合其他指标(如介损、水分含量)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设备渗漏、绝缘老化等问题。对于同一台设备不同部位的油样(如顶部、底部),对比测试结果可发现油质分层或局部污染情况,为放油、过滤等维护操作提供依据。
油处理效果评估:当变压器油击穿电压不合格时,通?;岵扇」恕⒏稍锏却泶胧?。处理前后的耐压测试结果对比是评估处理效果的直接方法,若处理后击穿电压提升≥10kV 且达到标准值,表明处理有效;若提升幅度不足 5kV,则需检查处理工艺或考虑更换新油。多次处理后仍无法达标的油品,需结合油质全分析结果,判断是否已失去使用价值,及时安排更换。
设备故障诊断辅助:在变压器发生异常时,耐压测试结果可辅助诊断故障原因。若突然出现击穿电压大幅下降(较上次测试降低 10kV 以上),同时伴随水分、杂质超标,可能是设备发生渗漏或绝缘受潮。对于发生放电故障的变压器,油样击穿电压往往显著降低,且油中会检测到特征气体,结合耐压结果和气相色谱分析,能更精准定位故障点。
完整记录的内容要求:测试结果记录应包含完整信息,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日期、设备名称及型号、采样部位、环境温度湿度、测试日期、仪器编号、5 次测试原始数据、平均值、测试人员等。同时需记录油样外观状态(颜色、透明度、有无沉淀)和测试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为后续追溯提供完整依据。记录需采用专用表格,手写记录应清晰规范,电子记录需及时备份,保存期限不少于设备运行周期。
报告的规范生成与应用:测试报告需按照统一格式生成,明确标注测试依据标准(DL/T429.9)、合格判定标准及结果结论(合格 / 不合格)。对不合格的油样,需在报告中注明建议采取的措施(如过滤、换油、进一步检测等)。报告需经审核人员签字确认后生效,作为设备维护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同时期的测试报告进行对比分析,能形成油质变化趋势图,为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