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最新修订的《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3410-2025)即将正式出版发行,该规程将于 2025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同时废止。作为公路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标准,本次修订全面回应了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在试验方法创新、检测精度提升、绿色低碳导向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将为我国公路建设质量提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重点修订内容解析
(一)试验技术创新与精度提升
1.红外光谱法纳入标准体系
新增 T0672《沥青红外光谱试验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和指纹识别算法,实现沥青改性剂含量精准检测(误差≤1%)及进场沥青与样品的一致性比对(相似度≥98.5%)。该方法已在全国多个省份的施工现场普及应用,可替代传统溶剂抽提等耗时耗力的检测手段,显著提升质量控制效率。
2.动态剪切流变仪(DSR)
试验优化完善了高温性能分级(PG 分级)测试流程,引入复数剪切模量(G*)与相位角(δ)的动态耦合分析,更精准反映沥青在重载交通下的抗车辙能力。同时,新增对改性沥青非线性黏弹性行为的评价指标,解决了传统指标对复杂改性体系评价不足的问题。
3.再生沥青性能评价体系构建
新增 T0738《沥青混合料再生性能试验方法》,通过化学组分分析、微观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量化再生剂掺量对旧沥青性能恢复的影响,为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绿色低碳技术规范
1.温拌沥青检测方法补充
明确了温拌沥青的黏度 - 温度曲线测试要求,建立了基于活化能理论的施工温度窗口计算模型,可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能耗 15%-20%,减少 CO?排放约 10%。
2.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检测指标
新增 T0742《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性能试验方法》,通过四点弯曲小梁试验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结合,量化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损伤演化规律,为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提供关键参数。
3.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指引
修订 T0613《沥青含蜡量试验》,允许采用废橡胶粉、废塑料等改性剂替代部分石蜡,同时明确了改性剂掺量的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标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三)国际标准对接与协同
本次修订参考了 AASHTO T302《沥青红外光谱试验方法》、EN 12697《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法》等国际标准,在以下方面实现了技术协同:
1.试验设备接口标准化统一了动态剪切流变仪、弯曲梁流变仪(BBR)等设备的技术参数,便于国内外检测数据互认;
2.术语与符号国际化规范了沥青老化指数(AI)、车辙因子(G*/sinδ)等关键术语的英文表述,助力我国标准 “走出去”。
三、实施安排与技术支持
1.实施时间与过渡要求
本规程于 2025 年10 月01日起正式实施,原《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同时废止。为确保平稳过渡,设置 6 个月缓冲期,过渡期内新旧标准并行适用。 2.宣贯培训与技术服务
交通运输部将组织全国范围的宣贯培训,重点解读红外光谱法、再生沥青检测等新增内容,并提供以下支持:
设备升级方案:
针对红外光谱仪、智能沥青混合料拌和机等关键设备,发布国产化替代方案与技术改造指南;
数据平台建设:
依托 “公路工程检测大数据中心”,提供沥青指纹图谱数据库与智能比对分析工具;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