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浊度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浊度>10 NTU 的水体,如工业废水、暴雨径流、高含沙河水等)的工作原理同样基于光与颗粒物的相互作用,但因高浊环境中颗粒物浓度高、散射 / 吸收效应强,其测量方式与低浊度传感器有显著差异,核心是通过透射光衰减或散射 - 透射对比来反映浊度,以下是具体原理及特点:
一、核心原理:透射光衰减与强散射效应
高浊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粒径多为 10~1000 μm,如泥沙、藻类、工业废渣)浓度高,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及强:
大部分入射光被颗粒物遮挡、散射或吸收,导致透射光强度大幅衰减(可能仅为原始光强的 1% 以下);
散射光因颗粒物密集而相互干扰(多重散射),单纯散射光强度与浊度的线性关系被破坏(低浊度的散射光线性规律失效)。
因此,高浊度传感器更依赖 **“透射光衰减”或“透射光与散射光的比值”** 来间接计算浊度,利用透射光的衰减程度与颗粒物浓度的正相关关系(朗伯 - 比尔定律)。
二、主要测量方式:透射法与透射 - 散射对比法
1. 透射法(浊度较高时核心方法)
原理:光源与接收器在同一直线上(180° 对向),直接测量穿过水样后的透射光强度(I),与原始光强(I?)对比,通过公式计算浊度:
浊度 ∝ -lg (I/I?)(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即透射光衰减的对数与颗粒物浓度成正比)。
适用场景:浊度 10~1000 NTU(如城市污水、灌溉水),此时透射光衰减明显,信号稳定。
局限性:当浊度过高(如>1000 NTU),透射光几乎为零,传感器会进入 “饱和区”,需结合散射法补充。
2. 透射 - 散射对比法(高浊度通用方案)
原理:同时测量透射光(180°) 和散射光(通常 90° 侧向),通过两者的比值(散射光 / 透射光)计算浊度。
高浊环境中,透射光随浊度升高急剧下降,而散射光因多重散射先升后降(但在一定范围仍与浊度正相关),两者的比值能更稳定地反映高浊度(10~10000 NTU)。
优势:避免单一透射法在超高浊度下的信号丢失,同时抵消光源波动、光学窗口污染的影响(比值计算可消除共同误差)。
典型应用:工业废水在线监测(如矿山废水、印染废水)、洪水期河流监测(浊度常达 5000~10000 NTU)。
三、抗干扰设计:应对高浊环境的特殊挑战
高浊度测量的核心问题是颗粒物沉积、光学窗口污染、多重散射干扰,传感器通过以下设计优化:
防沉积与自清洁:
流通池采用大口径、高流速设计(如管道式安装,流速>1 m/s),利用水流冲刷避免颗粒物沉积;
配备高压水冲洗或机械刮刀(如哈希 TU5 系列),定期清除光学镜片上的附着颗粒物(高浊水体中镜片易被污染,导致透射光骤降,浊度虚高)。
光学路径缩短:
低浊度传感器的光程较长(10~50 mm)以增强散射光捕捉,而高浊度传感器光程仅1~5 mm(如短光程流通池),减少颗粒物对光线的过度衰减(避免透射光玩全被遮挡)。
光源与探测器选择:
光源多为可见光(如 660 nm 红光),而非低浊度常用的红外光,因红光在高浊水体中穿透性更强(减少有色颗粒物的吸收干扰);
探测器采用高灵敏度光电二极管(无需光电倍增管),因高浊环境中透射 / 散射光信号较强,无需放大微弱信号。
四、与低浊度传感器的核心差异
对比项 | 高浊度传感器 | 低浊度传感器 |
核心方法 | 透射法、透射 - 散射对比法 | 前向散射法(单一散射光测量) |
光程长度 | 短(1~5 mm),避免光线过度衰减 | 长(10~50 mm),增强微弱散射光捕捉 |
光源波长 | 可见光(如 660 nm 红光),穿透性强 | 红外光(如 860 nm),抗色素干扰 |
抗干扰重点 | 防沉积、自清洁、缩短光程 | 防环境光、气泡、温度补偿 |
适用浊度范围 | >10 NTU(最高可达 100000 NTU) | <10 NTU(最底可达 0.001 NTU) |
总结
高浊度传感器的核心是通过 **“透射光衰减” 或 “透射 - 散射比值”** 来反映高浓度颗粒物的浊度,其设计围绕 “应对强衰减、防污染、抗沉积” 展开,与低浊度传感器的 “捕捉微弱散射光” 形成鲜明对比。在实际应用中,部分膏端传感器(如在线式多参数监测仪)可自动切换测量模式(低浊用散射法,高浊用透射 - 散射法),覆盖 0.001~10000 NTU 的全范围浊度测量。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