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太空微重力对骨骼肌和骨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但对软骨(尤其是不同力学负荷的软骨)的影响尚不清楚。关节软骨(AC)是承重组织,对力学变化敏感;胸骨纤维软骨(SC)主要受呼吸运动产生的周期性张力,力学负荷较小。
二、 实验设计
2.1 样本:小鼠在BION-M1航天器上经历30天微重力后,对比其AC(膝关节)和SC的组织学、基因表达变化。

2.2 对照组:地面对照组(GC)、飞行模拟对照组(SFV)等。
2.3 分析方法:蛋白聚糖染色、胶原II检测、骨赘观察、基因芯片分析(>2倍表达差异)。
三、主要发现

四、 机制解释- 力学负荷差异:
AC在地面承受高负荷(体重),微重力下卸载,触发退行性响应。
SC在微重力下仍受呼吸运动产生的周期性负荷,力学环境变化小,故未退化。
五、研究创新点
5.1. 对比不同功能软骨的响应:
揭示承重(AC)与非承重软骨(SC)在微重力下的差异反应,挑战“所有软骨均易受微重力损伤”的假设。
5.2. 提出力学负荷的核心作用:
明确组织响应取决于正常负荷与微重力卸载间的差异程度,为靶向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5.3. 基因层面的机制解析:
发现AC中?;ば曰颍ㄈ鏟rg4)下调、SC中降解酶(MMPs)抑制,阐明分子水平的差异化适应策略。
六、解决的问题
1)明确微重力对软骨的异质性影响: 解答为何AC退化而SC不受影响,强调组织特异性力学环境的关键作用。
2)为宇航员健康防护提供依据: 指出AC退化可能威胁长期太空任务中的关节功能,提示需开发力学加载对抗措施(如人工重力)。
3)连接临床骨关节炎机制: AC在微重力下的变化(蛋白聚糖丢失、Prg4下调)与骨关节炎早期相似,为地球疾病研究提供新模型。
七、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1. 样本量与恢复时间: 仅6只太空小鼠,统计效力有限;组织在返回地面后12–13小时采集,无法观察长期恢复或持续损伤。
2. 动物模型限制: 小鼠软骨代谢快于人类,且直立负重模式不同,结论外推到人类需谨慎。
3. 未直接验证力学机制:未通过模拟实验(如体外机械拉伸SC)直接证明呼吸负荷的保护作用。
4. 分子机制深度不足: 基因表达变化未通过蛋白水平验证(如MMP酶活性检测);关键分子(如Cytl1)的功能未深入探索。
5. 微重力暴露时长: 30天无法反映更长期任务(如火星任务)的影响,可能低估累积损伤风险。
北 京 基 尔 比 生物科技公司主营产品:
Kilby 全自动3D细胞培养仪,
Kilby Gravity 微超重力三维细胞培养系统,
动植物/微生物的地面重力环境模拟装置【可以定制】,
Kilby Bio类器官芯片摇摆灌注仪,
Kirkstall Quasi Vivo 类器官3D串联仿生共培养系统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