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lymph node )是淋巴小结构成的独立器官,是夹在淋巴管中间的过滤器,它周围被纤维状的被膜所覆盖,形成蚕豆状。直径约1-25mm的结节器官,人体全身约有500-600个淋巴结。“蚕豆”凸侧有很多相连的淋巴管,因为这个淋巴管都往淋巴结内输送淋巴液,所以叫做输入淋巴管。细胞间液是从动脉毛细血管流出的水和电解质,静脉的毛细血管又再次将这些液体吸收到血管内,与血液之间产生循环。但是,毛细血管并不能全部将其吸收,剩下的部分就由另外一个属于脉管系统的淋巴管吸收。
流入淋巴结内的淋巴液在被膜下侧和淋巴小结之间流动,与“蚕豆”凹侧相连的淋巴管叫做输出淋巴管。淋巴液在淋巴结内流动的过程中,巨噬细胞会包围淋巴液内的异物、细菌和病毒。有时,根据巨噬细胞的刺激,淋巴小结内的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一般淋巴结长数毫米,如果大量细菌入侵的话,淋巴细胞不断增殖且非?;钤荆馐被嶂状笾?~3cm,从皮肤外表就可以摸到皮下硬硬的肿块。
淋巴液从毛细淋巴管内进入后,首先通过脏器周边或局部的淋巴结。然后穿过局部淋巴管汇合的部位淋巴结。这样反复,需要穿过多个淋巴结直至注入静脉。
通常淋巴小结有两种类型:
初级淋巴小结(primary lymphoid nodule),见于未受刺激的淋巴小结,体积较小,是由分布均匀并密集的小淋巴细胞所组成;
次级淋巴小结(secondary lymphoid nodule)的周围有扁平的网状细胞,境界清楚,在小结的中央部分染色较浅,常见细胞分裂象,此处产生淋巴细胞,故称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结构
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除有一般网状细胞外,还有许多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dendritic cell),它主要位于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突起细长而且分支,胞质暗酸性,对5-核苷酸酶呈阳性及反应,核多呈椭圆形。其功能是滤泡树突细胞膜的表面能保留抗原和吸附抗原抗体复合物,调节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根据存在形式,淋巴小结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单独存在的称为孤立淋巴小结(solitary lymphoid nodule);有的由10~40个左右淋巴小结成群存在,则称为集合淋巴小结(aggregated lymphoid nodules)。
淋巴小结除分布在淋巴器官外,还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管道的粘膜中,构成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随着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的不同,淋巴组织的形态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淋巴组织重要的生理特性,主要体现为充满于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虽形态相似,但在超微结构上有所不同、免疫功能也不是单一的群体。
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毛细淋巴管的管壁排列着薄且扁平的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单层扁平上皮的内皮。这些细胞间的连接非常脆弱,细胞间液非常容易流入。淋巴管内收集的细胞间液就是淋巴液,主要包括血液成分和淋巴细胞。
毛细淋巴管汇合形成了内部有瓣膜的淋巴管。淋巴管穿过淋巴结。淋巴结由淋巴小结(淋巴细胞的集合)集合而成,呈豆状。多条淋巴管相互连接,中间流淌着淋巴液。淋巴结内有过滤功能,可以过滤淋巴液内的异物、细菌、肿瘤细胞。过滤出的异物由巨噬细胞将其消灭。过滤后的淋巴液流入与蚕豆状凹陷相连接的淋巴管,然后再在身体内循环。
淋巴管穿过若干个淋巴结后逐渐变粗,形成淋巴干。聚集了腹部内脏和下半身淋巴液的肠干与腰干在第二腰椎前汇合形成胸导管。汇合部位鼓起的部位叫做乳糜池。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1.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端起始。
2.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壁与静脉相似,外形呈串珠状。
3.淋巴干:由淋巴管汇合形成,全身淋巴干共有9条: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以及肠干。
4.淋巴导管:有两条,胸导管(左淋巴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胸导管的起于乳糜池,位于第11胸椎与第2腰椎之间。乳糜池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胸导管穿经膈肌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再上行至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沿途接受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干和左锁骨下干。收集下半身及左上半身的淋巴。右淋巴导管短,收集右支气管纵隔干,右颈干和右锁骨下干的淋巴,注入右静脉角。
淋巴结巨噬细胞相关研究论文
淋巴结(LN)在输入和输出窦中均含有巨噬细胞(MΦ)群。在淋巴结的空间结构部位,还有部位巨噬细胞,如包膜下窦巨噬细胞 (SSM)。淋巴结巨噬细胞的亚群,包括髓索巨噬细胞 (MCM)、T 细胞区巨噬细胞 (TZM) 和可染色体巨噬细胞 (TBM)。
2025年3月,加拿大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的Tracy L. McGaha研究团队在Cancer Cell上发表题为Lymph node macrophages drive immune tolerance and resistance to cancer therapy by induction of the immune-regulatory cytokine IL-33的文章,发现治疗后淋巴结巨噬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IL-33是治疗效果的重要抑制因子。抑制IL-33可以显著增强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反应,揭示了IL-33是一个可操作的靶点,可以在使用化疗或其他治疗方式时增强抗肿瘤免疫。
2023年3月,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Cell期刊上,发表标题为“Apoptotic cell fragments locally activate tingible body macrophages in the germinal center”的论文。淋巴结内的“易染体巨噬细胞(tingible body macrophage)”面对一个死亡或垂死的B细胞靠近时,易染体巨噬细胞(tingible body macrophage)会伸出手来,包裹住目标细胞,将其拉入内部而将之吞噬。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具有B细胞清理功能的易染体巨噬细胞,如果出现功能障碍的话,可能会触发一系列危害健康的事件。
2022年12月,哥伦比亚大学的Donna L. Farber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Inhaled particulate accumulation with age impairsimmunefunction and architecture in human lunglymph nodes。通过分析84例器官捐赠者的淋巴结组织,他们发现,与年龄相关的肺相关淋巴结(LLNs)免疫功能降低与吸入的环境污染颗?;塾泄?。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证明,环境污染暴露和年龄增加的累积效应,可能通过直接影响免疫细胞和淋巴组织结构来损害肺部的免疫监测功能。淋巴结中的污染颗粒主要存在于淋巴结巨噬细胞(CD68+)中,而不是在树突状细胞(CD11c+HLA-DR+CD141+)中。为了进一步研究污染颗粒是否被某些特定的巨噬细胞亚群吞噬,研究团队根据CD68(一种组织或迁移的巨噬细胞表达的清道夫受体)和CD169(一种组织驻留和被膜下巨噬细胞表达的唾液酸受体)的表达对LLNs中的巨噬细胞进行分群和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颗粒物质包含在T细胞区的CD68+CD169-巨噬细胞(TCZMs)中。
2016年4月,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标题为“SCS macrophages suppress melanoma by restricting tumor-derived vesicle-B cell interactions”。研究人员研究了来自13名黑色素瘤病人的还没有肿瘤细胞侵入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其中前哨淋巴结离肿瘤近。膜下淋巴窦(subcapsular sinus, SCS)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在淋巴结周围形成?;ば员荒?,从而阻止运输肿瘤细胞并有助癌症生长与扩散的微小结构侵入淋巴结。然而,这种SCS巨噬细胞屏障似乎只是暂时的,随着肿瘤发展和对一些抗癌药物(化疗)作出反应,它将遭受破坏。
面对高度异质性的巨噬细胞,我们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使用荷兰Liposoma的巨噬细胞清除剂:ClodronateLiposomes氯膦酸二钠脂质体。相关清除单核巨噬细胞的论文频频见刊于Nature,Science和Cell。全球良好口碑和海量产品使用论文,为巨噬细胞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添加了一份巨噬细胞清除的确定性。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