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用制剂通常具有载药量大、成分复杂、经皮吸收量少等特点,微针作为一种较新型的经皮给药技术,可以通过微创方式直接突破药物经皮吸收主要屏障层———角质层,具有递送药物效率高、安全性好、不受药物分子大小或极性限制等优势 。但是,由于受微针本身结构限制,其针体长度通常在1500μm 以下 ,以针体高度600μm、底部宽度300 μm 的常规微针 为例,每个微针体积仅约为0.014 μL,即便可增加微针个数,但均存在载药量低的问题,特别是通常载药量相对更大的中药外用制剂,这就使得微针技术更难以在中药外用制剂中得到广泛且有效的应用。
利用气泡微针原理所形成的较大空腔针体结构,并结合近红外响应性材料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MPEG?PCL),设计了盐酸青藤碱近红外响应型贮库式微针 ,初步达到了在保持微针teyou优势特征基础上,显著提高载药量的目的。但由于该设计需将药物与响应型材料先制备成纳米乳剂,而响应型材料在处方中占比相对较大,未充分利用气泡微针空心针体优势,因此,本研究拟利用温敏型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良好温敏特性,将药物与温敏型材料直接结合形成载药基质材料,设计载药量更大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由于温敏型材料在处方中占比相对较低,可进一步提高贮库式微针的载药量,以验证温敏型贮库式微针的可行性。
1、温敏型贮库式微针力学性能测试
仪器:上海腾拔质构仪(TBUTA-23/Universal TA质构仪)
探头:直径20mm柱形探头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