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1日是第十八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根据《中国睡眠诊疗现状调查报告》及《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pi书》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睡眠障碍患者约有五六千万人,而诊治的患者不足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27%的人有睡眠问题,其中中国为38%,法国为30%,美国高达41%。仅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或是一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蓝海。
在医学上,睡眠检测有一条金标准,以临床治疗为目的的睡眠检测,是通过多导睡眠监测仪进行的。受测患者需要佩戴复杂的设备,记录睡眠期间的脑电、眼动、心电、血氧、口鼻气流、胸/腹式呼吸、体动等指标数据。但现阶段大多可穿戴智能设备是通过体动等单项指标来检测睡眠质量,那假如是躺在床上玩呢?会不会被判定为深度睡眠或者熟睡?并且,可穿戴设备作为主动式传感器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睡眠质量。
2017年1月,EarlySense推出了经临床验证的无接触式家庭健康和睡眠监护仪LIVE,通过底层压电传感器磁盘和具有远程访问权限的LIVE+APP,为用户提供实时的身体健康数据,并将每日睡眠和健康报告发送给用户。此类睡眠监测设备在夜间不需要穿戴,同时又能够根据人身体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情况对当前睡眠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进行设备控制,已达到高质量睡眠的目的。
白天,智能家居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夜晚谁又将成为帮助我们达到健康睡眠的助手呢?正基于此,睡眠监测设备应运而生。但睡眠监测设备真的将会成为继智能音箱之后的有一个风口吗?
伴随着众多商业*的进入,睡眠监测领域“大战”的序幕正在被逐步拉开。一方面,的竞争由于行业*的加入愈发艰难了起来,但同时,各个*也将为行业的发展指引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对于小型仪器厂商来说,与其说在造风的队伍中大展身手,不如静静的“等风来”。造风的姿势很帅,但要考虑对于行业的把控更重要;“等风来”姿势不帅,但站上风口很爽。
所谓智能监测睡眠一般分为三种:APP监测、可穿戴设备监测、非穿戴式设备监测。那这些监测跟医院的监测一样么?是否跟医院的一样靠谱呢?我们一项一项来分析。
先说APP监测。APP监测睡眠是利用内部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来监测睡觉动作,从而进行分析睡眠质量,深度睡眠时间等。这种APP会提示你将放在床上的某个位置,然后就开始根据床的振动情况来记录你从躺下到进入睡眠到深度睡眠到醒来的一系列过程了。
但还是那句话,这种睡眠监测仅仅能达到监测的效果,虽然可以帮你分析深度睡眠、呼吸、心动等数据,但是无法准确的告诉你,你睡眠的问题是出在哪里。与医院真正意义上的睡眠监测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如果你睡眠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状态,建议还是去医院做正规的检测,如果你只是想要看看自己的睡眠质量,或者说通过这个睡眠质量督促自己更早的休息,那么非穿戴式睡眠监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立即询价
您提交后,专属客服将第一时间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