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力系统继电?;?/font>技术现状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继电保护技术得天独厚,在4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font>学科、继电?;?/font>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font>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 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的继电?;?/font>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1],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font>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 电?;ぜ际醵游?,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的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继电器制造 业。因而在60年代中我国已建成了继电?;?/font>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font>已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font>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 合作研究的500kV晶体管方向高频?;ず湍暇┑缌ψ远芯吭貉兄频木骞芨咂当账嗬氡;?,运行于葛洲坝500 kV线路上[2],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依靠从国外进口的时代。
在此期间,从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ひ芽佳芯?。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ひ研纬赏暾盗?,逐渐取代晶体管?;ぁ5?/span>90年代初 集成电路?;さ难兄啤⑸?、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集成电路?;な贝T谡夥矫婺暇┑缌ψ远芯吭貉兄频募傻缏饭て当浠糠较蚋咂当;て鹆酥匾饔?/span> [3],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集成电路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ひ苍诙嗵?/span>220kV和500kV线路上运行。
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欣砉ご笱?、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 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 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5],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新的一页,为微机?;さ耐乒憧倭说缆贰T谥魃璞副;し矫妫洗笱Ш突欣?/span> 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ぁ⒎⒌缁;ず头⒌缁?/span>?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 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ぃ靼步煌ù笱в胄聿痰缙鞒Ш献餮兄频恼蚬收?/span> 分量方向高频?;ひ蚕嗉逃?/span>1993、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じ骶咛厣缌ο低程峁┝艘慌乱淮阅苡?/span> 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font>装置。随着微机?;ぷ爸玫难芯?,在微机?;と砑⑺惴ǖ确矫嬉踩〉昧撕芏嗬砺鄢晒???梢运荡?/span>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さ氖贝?。
2、继电?;?/font>的未来发展
继电?;?/font>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2.1 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び布苍诓欢戏⒄?。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び布丫?/span>3个发展阶段:从8位单CPU结 构的微机保护问世,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榈拇竽?榻峁?,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span> 也是从8位CPU,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一开始就研制了16位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已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护硬件系统。东南大学研制的微机主设 备保护的硬件也经过了多次改进和提高。天津大学一开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1988年即开始研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目前已与珠海晋电自动化设备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种功能齐全的32位大???,一个??榫褪且桓鲂⌒图扑?/span> 机。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于精度,因为精度受A/D转换器分辨率的限制,超过16位时在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机 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 的,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Cache)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さ囊蟛欢咸岣撸吮;さ幕竟δ芡?,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 它?;ぁ⒖刂谱爸煤偷鞫攘怨蚕砣低呈?、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在计算机?;し?/span> 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font>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 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因此,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font>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さ姆⒄狗较蛑?。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 微机保护装置结构*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font>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有:(1)具有486PC机的全部功能,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さ?/span> 各种功能要求。(2)尺寸和结构与目前的微机?;ぷ爸孟嗨?,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可运行于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成本可接受。(3) 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硬件??榛?,对于不同的?;た扇我庋∮貌煌??,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font>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2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 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ず妥萘;ね?,所有继电?;?/font>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font>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 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さ母拍睿庠诘笔敝饕赴踩远爸?。因继电?;?/font>的作用不只限于切 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さピ寄芄蚕砣低车脑诵泻凸收闲畔⒌氖?,各个?;さ?/span> 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ぷ爸糜眉扑慊缌悠鹄矗嗉词迪?/span>微机?;ぷ爸?/font>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能的。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 的检测愈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 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某些保护装置实现计算机联网,也能提高?;さ目煽啃?。天津大学1993年针对未来三峡水电站500kV超高压多回路母线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母线?;?/span> 的原理[6],初步研制成功了这种装置。其原理是将传统的集中式母线?;し稚⒊扇舾筛觯ㄓ氡槐;つ赶叩幕芈肥嗤┠赶弑;さピ?,分散装设在各回路?;て?/span> 上,各保护单元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每个?;さピ皇淙氡净芈返牡缌髁?,将其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其它所有回路的?;さピ?,各保护单元 根据本回路的电流量和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电流量,进行母线差动?;さ募扑?,如果计算结果证明是母线内部故障则只跳开本回路断路器,将故障 的母线隔离。在母线区外故障时,各保护单元都计算为外部故障均不动作。这种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分布式母线?;ぴ?,比传统的集中式母线?;ぴ碛薪细叩目?/span> 靠性。因为如果一个保护单元受到干扰或计算错误而误动时,只能错误地跳开本回路,不会造成使母线整个被切除的恶性事故,这对于象三峡电站具有超高压母线的 系统枢纽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机?;ぷ爸?/font>网络化可大大提高?;ば阅芎涂煽啃裕馐俏⒒;し⒄沟谋厝磺魇啤?/span>
2.3 ?;?、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font>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 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ぴ娜魏涡畔⒑褪荽透缈刂浦行幕蛉我恢斩?。因此,每个微机?;ぷ爸貌坏赏瓿?/span> 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为了测量、?;ず涂刂频男枰彝獗涞缯镜乃猩璞?,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 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ど璞概裕槐;ど?/span> 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现在 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在距 OTA和OTVzui近的地方,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的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一方面用作?;さ募扑闩卸?;另一方 面作为测量量,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ど璞傅牟僮骺刂泼钏偷酱艘惶寤爸?,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 大学提出了?;ぁ⒖刂?、测量、通信一体化问题,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一个?;?、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装置。
2.4 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font>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7]。神经网 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 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 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学从1996年起进行神经网络式继电保护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8]??梢栽ぜ?,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font>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 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 结束语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4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font>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 势。国内外继电?;?/font>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计算机化,网络化,?;?、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