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手机版
移动端访问更便捷苏州纳米所制备出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2022年03月02日 10:47:14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杨 点击量:4995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周小春团队合成和应用一种新型的琼脂凝胶与木质海绵的复合材料即凝胶/海绵复合材料,研制出一种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
【化工仪器网 项目成果】2012年,谷歌眼镜正式亮相,“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开启,各大企业纷纷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可穿戴设备技术更新迭代。目前,可穿戴智能设备主要有watch、shoesGlass三大主流类型,以及智能服装、书包、拐杖、配饰等其他类型产品。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流行,智能设备所需的电池也成为了研究重点。由于贴身穿戴,且会存在挤压、弯曲等动作,因此一款能够安全使用的能源供应系统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周小春团队在柔性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柔性有序高导电电极开发【ACS Nano, 2017, 11(6), 5982-5991】、便携式柔性制氢研究【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139(40), 14277-14284,Chemical Science, 2017, 8, 7498-7504,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4), 4473-4481】、柔性超薄气体扩散层研制(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0, 8, 5986-5994)、全固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20, 450, 227669)、柔性导电机理【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9, 30(6), 1282-1288】,以及高安全性柔性燃料电池等(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2103178)。
近日,科研团队合成和应用一种新型的琼脂凝胶与木质海绵的复合材料即凝胶/海绵复合材料,研制出一种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该新型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成分和结构,具有吸收速度快(约10s即吸收饱和)、循环性能好(循环次数>10次)、甲醇吸收率高(>5.2 g/g)、含能高(>30.8 kWh/kg)、柔性好等优点。复合材料对甲醇溶液具有很强的保留能力,在29.4 kPa的压力下,含1.5%琼脂凝胶的复合材料可保留约90%的甲醇溶液。其面能量密度接近13.7 mWh cm-2。同时,研究使用凝胶/海绵复合材料制成的DMFC电堆经受住一系列破坏性试验,包括长针刺穿、切割、弯曲和压缩等。新型复合材料能吸收并保留住甲醇溶液,因而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没有燃料泄漏,使DMFC避免了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成功地证明了吸收材料可以极大地提高吸气式DMFCs的安全性、适应性、灵活性和能量密度。此外,研究利用吸收材料固化气态或液态燃料的概念,显示了通过使用吸收材料来固化它们的气体或液体燃料来提高其他燃料电池的安全性的前景。
相关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锂电池高效环保回收新工艺:可回收92%以上的关键金属 环保优势显著
近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高效环保、可规模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回收新工艺,为锂电池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2025-07-23 13:26:36 -
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有助于推动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025-07-18 10:36:01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林华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凝胶电解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采用了亲锌增...2025-06-25 10:50:5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研发出厚度仅为3微米的高稳定性超薄聚合物膜材料,将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300...2025-06-23 11:42:52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团队提出了光电-热电双效应耦合的思路,并发现了光伏效应与热电效应的耦合机制,实...2025-06-19 13:45:14
-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江照教授和何冬梅教授团队在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上...2025-06-17 17:23:32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