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手机版
移动端访问更便捷《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居前列
2025年05月26日 13:56:06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小王 点击量:6378

近日,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其中提到,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首位。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的二次能源,由于其燃烧产物只有水,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收到高度关注。它被认为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在近几年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这种转型也充分体现在了氢能生产消费规模变化上。2023年全球氢气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2024年,全球氢能生产消费规模更是来到了约1.05亿吨,氢能消费分布在合成甲醇、合成氨、炼化、煤化工、交通、供热、冶金等多个领域。并且从2025年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仍在持续扩大。
其中,中国在氢能生产消费上的表现则尤为突出。近日,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其中提到,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首位。
而就目前全球氢能生产的原料结构来看,氢能产业仍依赖化石能源,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传统路线依旧占据主流,全球氢能生产约有80%以上来自化石能源制氢。在这一基础上,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制氢上却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截至2024年底,我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尽管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地位,但是占比相较于全球氢能产业,有明显的降低,并且“蓝氢”“绿氢”方面技术成果,成增长趋势。
截至2024年底,我国煤制氢产能约2800万吨/年,产量约2070万吨;天然气制氢产能约1080万吨/年,产量约760万吨;工业副产氢产能约1070万吨/年,产量约770万吨;电解水制氢产能约50万吨/年,产量约32万吨。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50%。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约占全国已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45%和44%。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约占全国已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45%和44%。
除了氢气生产外,《报告》还就氢能产业的技术突破进行了介绍。首先较为直观的是,我国在氢能制取、储运、利用全链条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尤其是新疆库车、宁夏宁东等规?;稍偕茉粗魄庀钅拷ǔ稍擞嵬?ldquo;制-储-输-用”全流程。在此基础上,各地开始尝试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各地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政策方面更进一步加快氢能行业标准制定,以此来推动氢能产业规范化发展。
《报告》还明确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将围绕加强政策统筹协调、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展开,努力推进氢能项目和产业科学布局,促进资源市场绿色转型。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宁德时代2025上半年成绩单:总营收1788亿,动力电池业务增长16.8%
动力电池系统营收1315.7亿元(占比约73.5%),同比增加16.80%,增速放缓。2025-08-01 14:40:44 -
会议中提出:“将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辈⒚魅?025年下半年重点工作。2025-08-01 11:58:15
-
中国科协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包括流形的拓扑和几何分类、希格斯粒子性质和质量起源等。2025-08-01 11:53:36 -
为做好项目的立项和资助工作,化学科学部面向科技界征集2026年度化学化工领域重大项目立项建议。2025-08-01 11:15:49
-
8月1日起,一批国家标准将实施。2025-08-01 10:56:43
-
预算155万元 五邑大学采购流式细胞分析系统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流式细胞分析系统采购项目的预算为155万元,项目编号为WYUZB2025-057HW。2025-08-01 10:16:35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